流行病学教研室成立于1957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该学科点之一。1997年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合并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1986年由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获省教育厅批准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及省级重点实验室,2001年再次被评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获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于同年《流行病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目前学科有在编人员18人,其中教师17人。职称结构:教授7人,副教授7人,聘请兼职教授4人;年龄结构:50岁以上5人,40~49岁5人,30~39岁7人;学位结构:教授、副教授中博士学位12人;目前学科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形成了高水平优秀学科团队,在教学、科研、专业期刊建设等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建设。
学科以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安徽人群健康与重大疾病筛查和诊断省级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坚持教学改革、源头创新,优化整合教学力量和科研方向。
(一)以省级重点学科为平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流统系目前主要承担了学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成人教育学院等单位的《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科研设计》、《健康教育》、《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等多专业、多层次的教学课程22门。其中《流行病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卫生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已成功构建省级“流行病学教学团队”。
(二)打造重大疾病的流行规律及其防控策略的研究方向
1.以社区为基础建立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群队列,为病因学研究创造新思路
依托“安徽省人群健康与重大疾病筛查和诊断省级实验室”,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团队,围绕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网络,结合人群队列基线信息,开展了微效基因联合效应以及基因-环境交互效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系列研究,研究成果荣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多种奖项。今后将进一步开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队列,借助于病因网和预后预测模型,为后期的精准医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开拓伤害流行病学和慢性病防控效果评价等的系列研究,建立预测模型
在我国较早开展伤害流行病学系列研究,关注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在伤害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防控措施的科学评价,为我国的伤害防制提供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同时,针对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慢性病,如高血压等,对于社区人群的行为方式、膳食营养因素和遗传特征的交互效应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观察,特别是利用多学科和多标记手段,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今后将进一步完善人群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对伤害和慢性病防控的效应研究,并通过对防控措施的科学评价,建立预测模型,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参考。
3. 构建重点针对重大传染病的系列研究
从群体水平,围绕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在艾滋病高发区(安徽阜阳临泉和广西柳州)建立稳定的人群队列,开展艾滋病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系列研究,将构建的行为-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模型应用于高发区的艾滋病防控,已取得可喜进展,研究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三)实行多种举措,着力强化师资梯队建设
1.积极实行“传、帮、带”指导方针,建立“老带新”青年教师培养体制。高年资老师定期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使青年教师能更快地适应学科和科技变化发展的新趋势,让青年教师参加跨学科课程的交叉学习,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2.以教学为中心,促进科研与教学同步发展,开展各种层面的教学活动,带动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集体承担科研课题,合作出版教材和专著;积极举办学术会议,开展经常性学术活动,定期组织教师作学术报告或读书报告,鼓励和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和教案比赛。
3.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国内外学者作教学科研学术报告等;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进修和访学,拓宽研究思路,为科研、教学孕育雄厚的师资力量。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知识的更新。
(四)利用学科优势,创办高影响力的《中华疾病预防控制》杂志
流统系依托国家级刊物《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的研究热情,推动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的开展与普及。以开辟专栏的方式,加强学科系教师、研究生以及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预防医学的交流和传承搭建了重要平台,实现学科和期刊发展的共赢。同时,十多年来,通过《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开辟的“预防医学教学研究”论坛,为师生开展教学讨论、交流经验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杂志先后以专刊和专栏形式共发表高质量的教学研究论文50多篇,促进了教学水平;并通过鼓励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发表研究论文,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好评。